铸件制造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我国铸造企业数量目前约有2.6万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规模铸造企业产量集中度不断提高,其中排位靠前的4500家企业铸件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铸造企业平均年产量从2010年的1320吨增长至2015年的1754吨,集中度不断提高。
谈到当前铸造行业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薛灵虎介绍,铸件质量稳步提高。随着我国铸造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我国铸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在汽车、内燃机、机床、发电设备及电力、轨道交通等工业领域,形成了一批质量水平较高的规模化、专业化铸造企业。关键铸件自主制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些铸件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以及内在品质等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铸件出口档次有较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规模铸造企业在新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过程中,普遍对铸造装备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很多企业都采用了高效、节能的熔炼设备,粘土砂自动化造型线、大型自硬树脂砂生产线、先进铝合金高/低压等铸造设备。目前少数国内规模铸造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已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撑着国内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铸件制造,成为汽车、能源(核电、风电、水电、火电)、轨道交通等领域关键铸件国产化自主制造能力的重要力量,并具备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铸造用原辅材料生产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国铸件生产规模巨大,需要大量的铸造原辅材料供应和保障。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铸造原辅材料企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一批铸造生铁、铸造焦炭、铸造原砂、粘结剂等原辅材料生产基地,部分企业产品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国产铸造设备和模具的制造水平有显著提升。适应国内铸造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铸造装备制造水平有了快速发展。通过引进、合作、消化国外先进铸造装备以及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我国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铸造装备制造企业,部分企业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铸造企业需求的同时,也出口国际市场。
“绿色铸造”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强化。“十二五”期间,我国铸造企业在节能装备、环保及安全防护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职业健康安全等“绿色铸造”理念在铸造行业日益得到强化,铸造企业废(旧)砂再生循环利用比例逐年提高,我国铸造行业已出现了一批绿色铸造示范企业。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铸造行业在要素市场驱动下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在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国铸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正在加速,铸造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薛灵虎认为,我国铸造行业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虽然不断提高,但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和发展水平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批“散、乱、差”的铸造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小规模铸造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环保设备配置不完善,虽然其铸件产量占比较低,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却占了绝对比例,严重影响了铸造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随着我国“铸造行业准入制度”的深入贯彻执行,铸造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铸造行业的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全国铸造企业的数量将会持续减少。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铸件产量将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会在4%以内,到2020年我国铸件的年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左右。在铸件产量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下,铸件材质结构将一步优化,其中铝(镁)合金和球墨铸铁件比例将持续增长;汽车与轨道交通铸件的年增长率将继续领先于其他各行业。由于受到发达工业国家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开始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快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制造产业转移的影响,我国铸件的国际贸易市场将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但铸件出口预计仍保持较小幅度增长,而且出口铸件将向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铸件方向发展。
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铸造等基础制造业是其成为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并形成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我国正在制造强国发展的道路上,铸造等基础制造业在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方面的重任无以替代。
随着我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铸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扩展空间。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我国装备制造业将按照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加快迈向中高端,这必然对其基础的铸造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另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创造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铸造行业将会与我国装备一起更深入地走向国际市场。而且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引发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互联网与传统铸造行业的加速融合,促使智能铸造加快实现。
上一条: 高端液压部件实现国产化
下一条: 高效液压加工装置助力精密加工
机械设备制造,加工中心生产,紧固件加工,紧固件制造,避震器生产厂家